现在出口企业面临一个新现实——海关不仅能查你货,还能质疑你是不是在出口两用物项的货物,并且直接下结论。别小看这个变化,它意味着你在出口环节的合规要求更高了。
那企业该如何应对?
第一,归类要精准。
很多海关的判断依据,是看你的海关商品编码(HS CODE)。如果编码正好出现在《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》里,就容易被质疑。所以出口前一定要做准确的归类,不只是看编码,还要结合货物实际技术属性。
第二,提前做比对。
对照管制目录,看你的货物跟里面的物项名称、描述有没有相似之处。如果有,把差异点整理出来,并提前准备好技术说明文件,以备质疑时快速回应。
第三,申报要素如实填。
如果你的货物和管制物项外形接近,但技术参数不同,一定要在申报要素中体现这种差异。不要偷懒用笼统描述,否则海关容易“先卡再说”。
第四,主动做鉴别。
如果订单时间紧、货物价值高,建议提前向商务部申请两用物项鉴别,把结论作为随附单证报给海关。这不仅能避免质疑,还能加快放行。
第五,留好救济通道。
遇到质疑,不要只在现场解释,要同时考虑行政复议这个更有力的救济方式。公告里只提了5天的申辩期,但《行政复议法》规定复议有60天期限,而且效果更规范。
出口两用物项的违规成本越来越高,现在基本都是按《出口管制法》处理,处罚不轻。很多企业栽的根本不是恶意出口,而是合规意识薄弱、出口前没做足功课。